新闻中心

金融政策重大动向:一个极其关键的经济信号一次非同寻常的放水

2022-12-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以重点支持

  这是自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时隔8个月正式推出的金融端口对应的明确政策,基于政策层面多次的表态,经济环境和市场对于这个工具的预期还是比较充分的。

  2021年3月25日,央行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历经近9个月,到11月8日央行终于发布公告,将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货币工具就此诞生。

  这个消息被很多人所忽视。时代的变化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只有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能从复盘中发现意义和价值所在。

  1、这就是国家金融政策针对中国国内经济环境的一次货币放水,一次主动的自上至下的货币扩张行为,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定向降息;

  2、放水的端口,是金融机构到市场这个环节,是信用端口的释放(从央行到金融机构是货币端口);

  3、金融政策以定向工具的形式进行实施,象征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正式换道,路线,方向,金融着力点明确,中国的经济逻辑要和旧时代告别了。

  一场具有制色彩和力度的经济潮水,正在奔涌向所有中国人,这是大周期难得的经济机遇。

  没关系,这篇文章,将从背景出发,环境分析为基础,对这个中国经济环境中重要的金融信号,进行详细的出台时机分析,目的研究,以及后续的价值和意义研讨。

  这是关系到无数中国人,在中国即将到来的全新经济周期和环境中,涅槃突破,实现跨越的一期重要内容,希望看到的朋友们,能够给予一定的耐心和关注。

  毕竟,人生发财靠康波,形势永远比人强,错过这一次的重要信号,下一次什么时候能够出来,没人能够预测。

  这个重磅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本质开篇已经说得很清晰了,那就是一次国家层面的主动货币扩张,就是放水,但是这个关键金融政策推出来的时间点,非常的微妙,甚至可以说的上是极为敏感和超出预计。

  外部环境,是美国无下限的货币超发,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就只有一招,那就是印钱。滔天的美元流入了市场。

  一年之内,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表超过50%,保守估计大约印了10万亿美元。

  加入通胀盛宴的国家,面对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随着时间推进,已经逐渐转为,强行拉升国内利率来预防美元退潮。

  但是通胀狂潮的影响已经造成,虚高的资产价格对应的其实就是虚假繁荣,经济泡沫风险。

  内部环境,是全球通胀大环境中,中国却没有加入通胀狂欢的盛宴,反而提前就定下了稳健的国内金融政策,LPR连续十几个月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在金融管控的层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2021年,中国国内依赖货币膨胀的行业,都经历了寒冬的考验。

  虽然有效地抵御了美元通胀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对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强烈的抑制效果,市场信心被打压,经济活力下降,原有的经济逻辑和市场玩法运行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很现实问题,在2021年即将结束的这个关键节点,保经济,抗通胀的平衡取舍,摆在了眼前。

  一方面,国内经济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而趋于萎靡,这是不争的事实,环境复杂,就在于抵御通胀和搞活经济的矛盾所在。

  另一方面,经济,产业,行业,市场的惯性,又不能完全不管不顾,通缩环境一旦形成,最大的威胁就是供应体系出现问题,这种问题不是小问题,而经济供应体系的维持和运转,必然需要货币增量带来的利益驱动。

  很矛盾,很敏感,国家在这个时候进行货币宽松,不仅仅是魄力和需求的问题,更是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一次加速转型和关键调整。

  这么表达可能有些艰涩,用比较直白粗暴的说法,那就是经济不能不管,放水势在必行,基于对风险和可能出现的货币失控流入楼市股市的前车之鉴,国家这一次的放水,是定向的经济刺激。

  谁都知道货币环境没有增量,经济活力丧失,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需要放水刺激,但是这一次刺激,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释放。

  1、信用端口,也就是各个地方金融机构,可以根据LPR的现行标准,进行贷款提供:

  以1亿元为例,金融机构比如A银行向市场释放了1亿元额度的贷款(利息按照LPR,条件非常优厚,碾压所有现行贷款。)以后,经过第三方核实验证。

  通过验证,A银行就可以以利率1.75%的成本,向央行申请60%贷出本金额度的钱,也就是6000万,也就是说,国家以很低的资金成本,承担60%的贷款风险。

  这和当前主流的各种贷款模式和类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个是央行通过本金60%的后借,实现了货币扩张,一个是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吸血,将盈利端口从市场端,调整到了金融系统内部结构中。

  值得关注的是,信贷扩张的风险,金融机构依然有40%的承担,这个比例设置可以说是非常关键。

  相较于躺着赚钱(坏账率低,有资产抵押对冲风险)的涉房贷款,高度风险(坏账率高)的支农支小,还有缺乏管控能力(银行要能做得好,就没有蚂蚁金服的崛起)的个贷信用卡业务,以及各种债务嵌套(没有资金掌控权)的ABS模式陷阱,40%的风险承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当然,必要的市场尝试以及过程问题的博弈,必然会有,但是对于方向性的确定,以及持续运行,没有什么悬念。

  货币政策需要一个探路,开路,持续推进的过程,这决定的,就是中国未来财富的方向。

  不管是地方政府面对各种名头的贷款和项目需求,还是国家财政面对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和申请,其实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符合国家经济规划和发展需求的才有可能获批,而长期以来,这个需求都是围绕土地做文章的,就是大家熟知的依托土地财政的基建投资经济模式。

  而2021年,很多地方债和支持用地产关联大项目去审批金融支持都被叫停了,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等这个政策信号。

  4、2021年开始实施,短周期1-3年,属于正常过程时间,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

  前面是全新货币工具和政策的解读,比较枯燥,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所以这个环节,从本质和意义,有对比的给各位朋友做一个解释。

  碳减排支持工具,其实和疫情期间中国国家纾困经济冲击的放水不一样,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深圳在房价暴涨以后的秋后算账,用于纾困的经营贷流入楼市的问题没有后续了呢?

  没有什么黑幕,这完全是紧急情况下被动的货币宽松必然要承担的负面影响,就好比为了救人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实施,人救活了但是救助过程中压断了肋骨,其实是一个意思。

  国家不可能因噎废食,因为有钻空子的蛀虫存在,就会干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事情。

  当然,疫情纾困的放水,收得比所有人预料得更快更狠,配合调控,钻空子的后悔恐怕都没有机会了。

  所以,认知这个全新的货币工具,其实要和中国房地产经济历史中最为有创意的去库存金融手段进行一个对比。

  很多人只看到的棚改对房价的推升,但是没有意识到国家通过棚改,强行拉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美国贸易,货币,科技多个战场的威胁之下,为中国的经济提供了保驾护航。

  2008年的4万亿可能有争议,但是棚改没有什么争议,当然,了解棚改原理的人才能这么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欧、日、英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代表,进行了大量的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创新。这为中国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创新起了很好的探路作用,中国央行将创设的一个新型工具将加入这一阵营——抵押补充贷款(PSL)。2014年7月,央行向国开行注入为期3年1万亿的PSL,利率4.5%,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安居工程、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央行通过PSL可以调节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引导其向需要提供支持的实体经济部门注入低成本流动性,以降低特定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不可否认的是,PSL兼具定向流动性释放的功能,甚至有分析人士将此轮PSL成为中国版QE(量化宽松),同时也是2015年股市大涨的催化剂。

  国家通过棚改货币化,释放了超过3万亿的货币,当然,房价副作用是一定存在的,但是考虑到2016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量乏力,基础货币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挑战威胁等等综合因素,这个尝试,最终的结果,还是值得承认的。

  原本十四五的计划就是要用时间换空间,闷声搞突破的关键阶段,只是2020年的疫情爆发,一下子导致了全球大通胀的局面,把中国憋大招的时间给压缩了。

  房地产经济这个杠杆支点已经没办法用了,原因不言而喻,多说无益,都影响到人口结构和社会割裂了,股市也是缺乏成熟,互相摸口袋,存量收割,要实现产业引导,不具备条件。

  外有通胀,内有压力,所以关键的金融政策,其实是加速让中国经济实现“变轨”。

  货币棚改,是用房产作为支点,房地产经济作为货币释放渠道,抵押比是3:7;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用涉及到碳减排的企业,行业,公司作为支点,以能源,技术,清洁的价值作为货币释放渠道,抵押比是4:6。

  以棚改的结果来看,未来中国碳减排的行业,即将迎来高速发展,这是货币推动产业的思路。威力绝对不是其他什么定向扶持政策可比的。

  金融周期决定产业周期,决定行业兴衰,基建时代,大拆大建,砖头堆积出GDP的时代,正式落下帷幕,房地产的时代结束了。

  没有永恒的财富,只有相对的资产,在金融政策风向和着力点改变的未来,整个社会的核心资产也同样会发生必然的转移和改变,资产价值会从房地产往外挤出。跟随金融政策进入全新的技术,实体,科技领域。

  房地产作为印钞机,房产作为资产载体和货币容器的功能,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但是这个需要过程,客观来说,中国几千年的价值文化承载,房子依然是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底色和基本面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很久。

  合肥就是典型的一个案例,豪赌新能源,让合肥从原本存在感很低的一个省会,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风投之城,而很多原本比合肥条件更好的,更有优势的省会城市,依然沉浸在土地财政和传统产业的惯性思维之中。

  这次碳减排工具,是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一次合力。更是对不同城市后续经济发展,未来潜力的一次启示。

  以后,恐怕就要围绕新能源做文章了,这对于很多传统工业,污染行业扎堆的城市来说,很有可能会迎来价值颠覆和转型痛苦。

  一个是碳排放经济的趋势,一个是美元经济体系的风险,让中国在接下来重要的对外贸易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非常被动,碳排放的经济逻辑改如何实现?美元和石油的深度捆绑的霸权如何突破?

  随便说美元是废纸,问题美元就是能和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贸易捆绑,不用还不行,中国如果不能摆脱石油对美元的绑架,那么就逃不脱被美元收割的现实,所以需要举国之力,搞定向突破,这是国家层面的需求。

  要知道,国家想办的事情,没有办不成,而金融使力的方向,永远是财富汇聚的宝地。

  如果新能源,碳排放这个经济规模和效应做不起来,不能实现经济全面拉动的效果,那么难道指望走老路子,盖房子,推房价,就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而新能源,新技术,碳排放,是外向型经济战略,不仅能够摆脱现有霸权格局,更能对外输出技术,产生经济价值。

  勤劳生存,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底层割裂,生存泥潭的问题,无论什么行业,勤劳致富,小康生活都能实现。

  但是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那就一定要对经济领域重要的信号,有所觉悟,对于清晰的国家经济战略,要有所想法。

  2、从投资的角度,特别是长线价值投资,对于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碳排放,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短线那就算了,情绪杀跌,一哄而上,一地鸡毛。

  4、中国农业文明的底仓,还是土地价值的释放,房产是低碳资产,房地产行业是高碳落后传统产业,行业的归行业,产品的归产品,值钱的是房子下面的地,这么说好理解吧?

  5、这是一个大周期的经济转轨,大可不必操之过急,以前赚快钱的经济逻辑已经行不通了,要适应在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寻找具有金融爆发力和政策倾斜的机遇和机会。

  在共同富裕增量限制的大趋势之下,比的不是快,比的不是一夜暴富,比的是赛道效率。

  大概就说这么多吧,关于这个经济信号的分析其实并不亲民,比较烧脑子,随缘吧。

  全球经济危机主升浪,难以避免,必然到来,国家的经济战略动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关注。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搜索